松风暮时起

dreamcraftonsail.wordpress.com

哗变 笔记

小说里的基弗很帅,不是人艺那个风格的。
 
 
 
16-11-22
 
基佛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作者故意不让他有过多发言的机会,几乎不让他表达真实看法,观众眼里的他是从玛瑞克和格林渥看法的冲突中分裂出来的,一个阴险的小说家形象,可他居然没有讲半点动机和心路历程,真的很有意思,一旦他中途讲半点,整个戏的方向就彻底变了,戏里一个英雄形象也没有了(包括格);而如果让他在结尾发言,这戏也就完不了了,而且主题自相矛盾,前面一切交锋付之东流。好玩 
 
 
 
 
 
16-11-24
 
以“为被压迫和被欺负的弱者打官司”而出名的一个,格林渥,他要辩护的人是不明不白被推到被告席上来的,是一个好小伙;面对的原告实为同被告一样待宰的羊,为国家确确实实做出过贡献。辩也不是不辩也不是,罪魁祸首安安稳稳写着小说赚着钱在证人席上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而他格林渥绞尽脑汁劳心劳力打完官司还免不了遭人非议,哎呀太气了,图什么呀。 
 
 
 
 
 
玛瑞克在想什么呀。一开始格林渥说吉弗态度奇怪,他要人“可不能找吉弗的麻烦,责任都在我”,后来吉弗作证的时候,吉弗避免直呼玛的名字转称“被告”,玛瑞克于是“恶狠狠地盯着他、愤愤地移开目光”。 
 
接下来一系列小动作: 
 
(玛瑞克对此反应强烈,格林渥写纸条。) 
 
(玛瑞克刚要动,格林渥递给他纸条。玛瑞克转过身去背向吉弗。) 
 
(格林渥在椅子上移动身体,看着吉弗。玛瑞克由于紧张伸直了胳膊。) 
 
(格林渥把手放在玛瑞克臂上,玛瑞克挣脱了。) 
 
(格林渥转过来看了吉弗一眼,然后又转过身去,觉得实在令人恶心。) 
 
(玛瑞克扯了扯格林渥的袖子,递给他纸条。格林渥坐下,看了纸条,然后把它撕掉了。) 
 
…… 
 
(吉弗下……玛瑞克注视着他的背影。) 
 
哎呀呀。 
 
 
 
 
 
16-11-25
 
88引进哗变有很深的时代意义呀!正如70年代翻译引进简爱牛氓红与黑之类穷苦人蔑视阶级要斗争的小说呼应时代一样,哗变意在告诫年轻人不要随意造反而要审时度势,从这个角度讲基本上是面向青年的童话了,等同于小红帽 
 
 
 
 
 
16-11-28
 
一个问题:基弗(如果这号人物的确存在于现实中)为什么要参军?他关心政治局势吗?一个边在舰上服役边写小说的人,他加入军队本来是不是只为了新鲜体验?(而不是爱国心驱使) 
 
@漉不起:参照人物:斯通纳里死在一战期间的那个同事 
 
@漉不起:格林渥显然很关心而且完全是因为爱国心和责任心才去当飞行员的,完全符合扶弱济困的正义伙伴形象,并且因为嘴不饶人显得更可爱。(但是基弗也可爱 
 
(不过二战期间有强制征兵……吧?) 
 
 
 
 
 
16-12-3
 
 翻到原小说维基了。发现:1.原小说是凯斯视角 2.魁格当舰长的确出了很多错 3.后来基弗代替魁格成为了新舰长,但他干的事情跟魁格如出一辙 4.凯恩号再次遇险(被神风特攻队袭击),基弗恐慌无作为,凯斯解救了船 4.基弗战后被送回老家,基弗的哥哥死于抢救袭击时的火灾,凯斯成了新舰长 5.军事审判的结果被推翻了 6.凯斯当舰长当的很好,他想和自己爱过的一个姑娘结婚,但是姑娘已经成了一个乐队领队的女朋友 (??? 
 
(并没有提到轮舵手斯蒂威? 
 
 
 
 
 
16-12-4
 
接着讲阴谋论:该书名叫The Caine Mutiny,其中改编自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的剧叫the Caine mutiny court-martial,中文剧名简化成哗变,然而实际上演出的是审判场景。从剧名上是不是也可以推测,中文版更多意在哗变事件上,而不是审判过程?(。) 
 
英文剧名正常译出是:凯恩号哗变军事审判,参考剧中主要场景及过程发生在法庭上,抓取关键词很可能选择“审判”,但是抓取的却是“哗变”,很可疑好吗,译者好像特别着急,生怕观众意识不到重点不在法庭上而在那艘突生变故的军舰上,重点不在于审判而在于哗变,所以才一开始就重重点题、拼命给提示。 
 
但是这就是一出法庭戏啊!为什么一定这么着急点题啊?如果注意不到“哗变”会怎么样? 
 
 
 
 
 
突然想了一下,作者写整个凯恩号故事的意图是什么啊?全书(小说)唯二的“知识分子”,一个是个可悲的反面角色(基弗),一个根本没什么戏份只在审判上挑了大梁(格林渥),主要作用可能是反衬基弗。凯斯目睹舰艇领导权更替并日渐成长起来,爱情上依旧遇挫。非常好奇作者对待知识分子的这个态度是从何而来的了 
 
 
 
 
 
17-4-14
 
非常令人困惑 
 
不仅(原小说)人物关系(难以辨别谁才是男主)令人困惑,前后态度也令人困惑(一直借凯斯玛瑞克视角之便贬魁格,到了审判后突然让格林渥大发议论说是英雄),搞不懂想干嘛 
 
果然精华只在审判上不需要这些复杂人设了 
 
 
 
 
 
17-4-16
 
尽管小说里最突出的反面角色是魁格,我们也应时刻牢记基弗是个邪教洗脑包、搞事专家、绝对不安定因素,需要好公民格林渥予以反洗脑和打击(。) 
 
因为作者体验过海军生活,所以我们很可以设想基弗是他心中想要搞事的那一部分自己,基弗的转变和成长等于他自己的转变,而玛瑞克是被搞事势力欺骗的自己,格林渥是没被欺骗的一个旁观者自己(所以他在小说里不会那么严厉谴责基弗,把他当成罪恶源头,而读者仍认为魁格非常显眼,是个坏领导) 
 
 
 
17-4-21
 
(争取是最后一次讲这个) 
 
想一想吧,单看戏,这里面的正面人物只有格林渥。那么格对其他人物的态度是不是就代表了导演的态度,作者改编时的态度? 
 
玛瑞克是事实上的英雄(结合小说看,他真的救了舰),可最后仍被格林渥说“有罪”(虽然是一半的罪),仍然是共犯。就算玛是救急,哗变既是被骗又是挺身而出,格也不肯代表正义承认玛瑞克所为的正确性,他绝对反对哗变。格林渥眼中的基弗是一个暗算人心挑拨是非自私自利的知识分子,而魁格是个功大于过不该被残忍对待的领导,甚至是相较之下的英雄。格林渥眼中的敌人,不妨说只有基弗一个。但祸乱人心的“知识分子”和受到诱导的无知参与者同罪吗?或者玛瑞克真的有罪吗? 
 
当我们像格林渥一样认同:哗变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的时候,我们好像就被这个戏洗脑了。 实际上,当时风暴突袭的情况下,哗变恰恰正是唯一解决方式。而格林渥的辩护看似开脱了玛的罪,实则给观众种下了“他仍是半个被告”的印象。 
 
他觉得基当然不是英雄,玛也不是,相比之下魁格这样的老兵反而更够资格被称作英雄了。但玛是啊!魁格无作为的时候玛力挽狂澜,格为什么不肯承认(一方面他的确不知情,像没读过上下文的观众一样不知道舰上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出于体 制的考虑:如果人人都看上司不顺眼是不是人人都要哗变) 
 
如此,虽然全戏展现的是军事法庭审判,虽然英文题名中心词是court-martial,它仍被翻译成“哗变”,意不在法,意在警告。格林渥的辩护不是开脱,本质还是证罪。

评论
热度(2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松风暮时起 | Powered by LOFTER